无障碍阅读
智能机器人
繁体版
手机版
中国政府网 新疆政府网 塔城地区政府网 塔城市人民政府

长者模式

政府信息公开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政策>规划文件>详细内容
全文检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4-03-21 18:54:57 浏览次数: 【字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自治区农业农村经济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妥善应对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攻坚时期。为正确把握区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发展态势、引领自治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自治区发改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新政办发〔2009173号)和《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新时期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稳定与繁荣的基本要求,编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种植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农业发展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在中央和自治区强有力的强农惠农政策带动下,自治区各级党政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把三农问题摆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有力措施,在各族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全区农业总产值1376.89亿元,增长231%。粮食总产量1170.70万吨,增长33.5%,实现了粮食生产区内平衡、略有节余总体发展目标;棉花总产量达到247.9万吨,增长26.7%,棉花总量、单产、商品调拨量等连续18年位居全国首位;油料总产量66.62万吨,增长71.1%;甜菜总产量486.97万吨,增长16.2%;全区地方西甜瓜总产量405万吨,增长80%;蔬菜总产量1233.8万吨,增长43.1%,其中生产反季节蔬菜241万吨,增长102.7%。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73.6万千瓦,增长39.05%,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0%,位于全国第二位。 乡镇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完成增加值200亿元,增长88.4%

已形成面积超200万亩以上的粮食主产区5个、100万亩以上的棉花主产区5个、15万亩以上的油料主产区4个;设施农业异军突起,反季节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等设施农业初具规模,2010年面积达到108.9万亩,比2005年增加1倍多;以酿酒葡萄、啤酒花、枸杞、红花、番茄、甜菜、油葵、亚麻等为主导产品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份额,已形成若干区域性优质高产特色产业带,成为国内外极具竞争力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其中番茄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占世界产量的20%、出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1/4;红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60%以上,啤酒花和枸杞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0%50%以上。

 农业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农村沼气工程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金农工程、退耕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和测土配方施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4%,农业病虫害有效防治面积达到3500万亩,防治处置率达到95%,绿色防治面积占到总防治面积的30%,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400万亩;已有50万个农牧户用上了清洁燃料,受益人口近200万人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改善。

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迅速崛起,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设施农业每年以10万亩以上速度扩张,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产业,2010年温室大棚平均亩产值1.05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80元,已成为新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外向型农业的重要内容。同时,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6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88个、认定生产基地303个,面积达到1646万亩;有16个县市创建了30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427.8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88家,绿色食品产品达到204个;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16家,有机食品64个。2009年农副产品及精深加工农产品出口总额达6.62亿美元,约占地产品出口总额的1/4

围绕四大基地建设和构建高效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普及常规技术,突出推广高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转化和保鲜储藏水平。 农村信息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业信息化深入推进,一批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一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得到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达到35%左右;粮棉高产攻关、高新节水、标准化生产等重大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区积极推广滴灌、低压管道灌溉等高新节水新技术,面积达到24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86个县(市)全覆盖,面积达到3129万亩

2010年底,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764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达8881家,比2005年增长8.3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自治区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19家,其中国家级23家,重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了全区65%以上农户增收,覆盖基地面积2700多万亩,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流通体系更加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能力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674个,合作社成员数21.8万个,带动非成员50余万户,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抗御市场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43元,较十五末增长87%十一五年均增速达到13.1%,比十五增速加快4.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构成发生积极变化,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继续增加,从2006年来的五年间,共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862.48万人次,实现务工收入228.87亿元,人均2654元;农村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25.5%提高到26.8%。同时,随着国家补贴惠农政策的实施,粮棉主产区农民转移性收入比重也明显提高。

地方国有农场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税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农场职工人均减负153元;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场10个,在自治区农业发展中示范带动作用更加明显,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6.7亿元,比2005年增长43.6%,职均纯收入5682元,比2005年增长40.9%,职工养老、医疗等基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了农场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

十一五全区农业经济发展成就巨大,经验丰富,启示深刻。概括起来有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增加投入,保护和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四大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坚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不断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必须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区内外、国内外市场、资源,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和合作,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发展体制,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坚持团结稳定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手硬,紧紧依靠和调动全系统力量,做到全区一盘棋,形成推动三农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取得以上巨大成就的同时,新疆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得到进一步解决:

农业增长方式仍旧以数量型粗放型为主,集约化程度和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还不到位,产业和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仍在较大程度上存在,优势、特色产业规模效应尚未充分显现,资源性、原料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市场开拓能力亟需提高,南北疆农民收入差距拉大。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素质不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手段落后,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加工转化中的应用水平较低,农业面源污染尤其农田残膜污染呈加重趋势,农机化发展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还不强;标准化、规范化、商品化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滞后,龙头企业地域分布不均衡、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水平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农民有序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

商业银行农村网点少,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较高、资金额度有限,加上农民贷款担保体系还未完全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民贷款难问题突出,农业发展资金短缺,致使农业生产物化投入能力有限。

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人地矛盾愈加突出,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难度较大。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较差,转移就业增收任务艰巨。

此外,还存在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滞后,综合执法能力不强,与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十二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农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分析和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我区农业总体上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存在对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要求。


中央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继续稳定、完善、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国家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实施向西开放,新疆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2号),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又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2010年国家还将出台加快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这些宏观政策将给农民带来越来越多的实惠,促进新疆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新疆现有耕地近6200万亩,人均耕地2.95亩,为全国人均数的2倍多,耕地后备资源2.23亿亩,居全国首位。有大小河流570多条,地表年径流879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153亿立方米,淡水资源充沛;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600-3500小时,居全国第二位,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蕴育了多样性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有100多种。葡萄、哈密瓜、番茄、啤酒花、枸杞等特色农产品以特有的品质饮誉国内外,是全球最适合番茄生长的地区之一。

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约占中国与邻国边境线总长度的1/4。新疆是连接中西亚地区的枢纽核心,是我国与中亚、欧洲连接的唯一的陆上大通道,目前已有17个一类口岸对外开放。与新疆接壤的中亚、俄罗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市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新疆的区位地缘优势更加突出。发挥好新疆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和便捷的陆路口岸运输联系,提升向西开放水平,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加强与这些国家在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新疆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发展外向型农业和利用境外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不仅自治区财力十分紧张,绝大多数县(市)财政是靠补贴的吃饭财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全区乡、村两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达82.81亿元,村均85万元,吃饭财政导致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不足7%。加之新疆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贫困人口比重较大,农民自身积累对农业的投入也十分有限。自治区农业发展经济基础薄弱的局面,短期内还难以改变。

新疆绿洲经济区不到总面积的10%,森林覆盖率仅为4.02%,沙化土地面积已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40%以上,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近年,新疆每年约有900多万亩农田遭受风沙危害,使土壤中的有机质、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流失,理化性质变差,保水保肥能力下降,直接影响到粮食、棉花等农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虽然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53亿立方米,但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仅为44亿立方米。并且,沙尘、大风、干旱、洪害、雪灾、寒流霜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业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严重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国外市场方面,目前农产品进口关税已降到较低水平,国外农产品进口压力加大,农产品出口面临的贸易摩擦增多,技术壁垒增强。新疆周边国家均是欠发达国家,居民消费水平不高,农副产品现实需求量还很有限。并且,尚未与周边国家建立农副产品绿色通道或签订农副产品贸易协议,灰色通关等不平等贸易限制了新疆农副产品大量进入中亚市场。从国内市场方面,新疆远离东部农副产品消费发达省区,陆路交通距离内地中心消费城市都在3000公里以上,农副产品运输成本高,市场半径过大严重限制了农产品销售,造成的损耗也很大。与此同时,我区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

总体来看,新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素质不高、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等方面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全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1年,在外出农民工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20%,就地就近转移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农民因语言障碍外出务工就业能力普遍较低,致使就业区域小、流动性差、增收渠道狭窄。

 

  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任务

与发展目标


十二五自治区农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自治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强基础、保供给、促增收、惠民生的基本思路,遵循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把加快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竞争力强的产业格局作为抓手,把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加市场竞争能力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按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调优结构的要求,大力推进粮食、棉花、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四大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工转化、市场开拓四大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的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机械化、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确保农业不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促进自治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我区农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高度重视发展特色农业和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特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围绕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开发、引进和应用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和特色农产品精加工、综合技术,把传统适用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加强特色农业技术的普及与培训工作。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既要考虑区内市场,更要着眼区外、国外市场,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需求,突出区域特色,选择具有地方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生产潜力大的产品和产业,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壮大。

坚持以质取胜的原则。大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立足于全面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完善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切实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发展优势农产品要立足于开发整个产业,构建优势产业群体,着眼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要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升级,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


根据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二五时期,自治区农业发展要努力完成四大基本任务:

确保粮棉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区内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建设,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适应市场需求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立足做大做强棉花产业,合理调控生产布局,稳定棉花面积,挖掘潜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从数量和质量上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加快推广农业节本增效品种和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开辟农村内部就业和增收领域;不断增强农民非农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增收渠道;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

提高农业支撑保障能力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工程、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高效节水工程、土壤肥料水体系建设工程、农村清洁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建设,夯实农业基础支保障展能力。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农业生产内涵挖潜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技术;适时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由基地建设向市场开拓转型,大力提高现代农业市场开拓能力和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推动现代农业由生产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基地建设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层次由农产品初级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加快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开拓和外销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农产品品牌名牌创建活动,集中力量扶持区内企业创建名牌、品牌,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的国内外知名品牌,显著提高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


根据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我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五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3000万亩,平均单产450公斤/亩,生产能力保持在1350万吨,其中优质小麦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单产40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600万吨以上,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1200万亩,单产600公斤以上,产量达720万吨以上,玉米精深加工企业大幅度提高附加值,订单玉米面积达到200万亩。棉花播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平均单产130公斤/亩以上,比2010年增长近5%,总产260万吨以上,保持300万吨棉花生产能力。全区油料播种面积达到450万亩,产量达到75万吨;甜菜种植面积根据市场需求达到160-180万亩,年生产甜菜640-720万吨以上,制糖80-90万吨。

2015年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50万亩,比2010年新增4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和拱棚面积分别达到90万亩和60万亩,深冬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产品市场供应期明显延长,设施农产品总产量达到500万吨,比2010年增长翻一番,亩均产值达到10000元,比2010年增长52.6%全区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均纯收入接近或超过1000元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区域化布局、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基地实现水、电、路设施全部配套,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提升设施农业整体竞争力,推进外向型设施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同时,加工辣椒、加工番茄、籽用瓜、亚麻、红花等特色农产品得到进一步发展,加工转化率进一步提高,市场优势进一步凸显。

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健全,良好农业规范(GAP)得到有效推行,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田残膜回收率力争达到90%以上;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绿色、有机食品产品认证数量突破1000个,总产量超过500万吨,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降低3个百分点。按照分地域、分阶段、分时间的原则,在全区全面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2015年,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农牧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土壤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水肥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占到适宜农户数的52.3%。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将达到1900万千瓦(地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

2015年,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5000家,比2010年翻一番;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达到1319家,年均增加48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培育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订单带动农户占全区农户比重达到60%;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2015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8000个,50%以上的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参加农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30%以上,合作社成员增收水平超过其他农户20%以上,农民与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继续较快发展。

2015年,基层农业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基本实现一户一人一技,农产品生产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效节水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粮食、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各5000万亩以上,设施农业和优势特色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比十一五末提高约5个百分点。实施信息资源整合,信息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不断强化农业先进技术、管理体制和市场营销机制的推动作用。

全区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以上,到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年均增长约11%,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南疆三地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的85%以上。全区地方国有农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农场职工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以上,比自治区平均水平高出1600元以上。

 

   区域布局和种植业结构

 

在重点发展自治区产粮大县和伊犁河谷流域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规划区域粮食生产发展,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前提下,在南疆以棉花、设施农业、瓜果和特色园艺生产为重点;在北疆沿天山一带以棉花、加工番茄、设施蔬菜为发展重点,继续围绕畜牧业发展调优粮食产业结构;东疆吐哈盆地以葡萄、哈密瓜、设施蔬菜为发展重点;伊犁、塔额盆地、阿勒泰等区域以优质小麦、玉米、杂豆、设施蔬菜和籽用瓜为发展重点。在乌鲁木齐、地州中心城市和大型工矿开发区所在县市积极发展菜篮子工程,确保城市蔬果供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特色农业和优质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原产地认证和市场开拓工作。

粮食生产坚持区内平衡、略有节余的发展方针,按照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建设要求,加快调整粮食布局结构和品种结构,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转化能力,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增长。加大优质小麦生产比重,加速优质粮、专用粮的生产发展。重点发展北疆昌吉、伊犁、塔城、阿勒泰、博尔塔拉和南疆巴州、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州)的小麦、玉米及饲用玉米生产,北疆五地州冷凉区域和拜城、乌什县的花芸豆、鹰嘴豆等杂豆生产,北疆昌吉州、伊犁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哈密地区等地(州)优势啤酒大麦产区。

——优质小麦重点发展北疆的巩留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木垒县、奇台县、阜康市、昌吉市、巴里坤县、伊宁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霍城县、塔城市、额敏县、沙湾县、乌苏市、温泉县、青河县;南疆的轮台县、焉耆县、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拜城县、阿瓦提县、阿克苏市、温宿县、喀什市、疏勒县、疏附县、岳普湖县、伽师县、巴楚县、麦盖提县、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阿克陶县、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策勒县等44个县(市)。

——夏玉米种植区主要包括和田地区、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巴州、伊犁州等地的和田县、于田县、洛浦县、墨玉县、皮山县、阿克陶县、巴楚县、伽师县、疏勒县、英吉沙县、疏附县、莎车县、麦盖提县、叶城县、乌什县、温宿县、新和县、沙雅县、阿瓦提县、库车县、焉耆县、轮台县、霍城县、伊宁县、察布查尔县等25个县。

——春玉米优势区主要包括昌吉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伊犁州等地的巩留县、新源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温泉县、博乐市、昌吉市、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县、拜城县、叶城县、乌什县、莎车县、巴里坤县、塔城市、额敏县、托里县、沙湾县、乌苏市等21个县(市)。

——水稻种植优势区域主要包括温宿县、察布查尔县、米东区。

——马铃薯产业重点发展乌鲁木齐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泽普县、叶城县、拜城县、巴里坤县、尼勒克县、富蕴县、新源县、皮山县、沙湾县、塔什库尔干县、哈巴河县、伊宁县、昭苏县、木垒县等17个县(市)。

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大豆等豆类作物生产。

继续保持新疆棉花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依据市场需求,优化调整棉花内部结构,积极发展优质中绒陆地棉、长绒棉和中长绒棉等优质专用棉品种。立足增强棉花产业市场竞争力,坚持改良品种、科学种植、提高单产、节水增效、加工增值的方针,在宜棉区继续建设和巩固国家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重点加大棉花强力、抗病抗逆性品种的育种力度;全力推进棉花高密度栽培+膜下节水滴灌为主的先进实用技术和精量播种技术;主攻原棉一致性三丝问题,切实增强新疆棉花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南疆优质陆地棉区优先建设喀什地区的英吉沙县、岳普湖县、疏附县、泽普县、叶城县、伽师县、疏勒县、麦盖提县、巴楚县、莎车县、喀什市,阿克苏地区的阿克苏市、新和县、温宿县、沙雅县、库车县、阿瓦提县、柯坪县,巴州的轮台县、库尔勒市、尉犁县、和硕县、且末县,和田地区的洛甫县、墨玉县、和田县、于田县,克州的阿克陶县等28个县(市)。长绒棉区优先建设阿瓦提县、沙雅县、库尔勒市、巴楚县、麦盖提县。中长绒棉区优先建设岳普湖县、麦盖提县、巴楚县、莎车县、阿克苏市、沙雅县、库车县、库尔勒市、轮台县、尉犁县。

——北疆、东疆优质陆地棉区优先建设昌吉州的昌吉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塔城地区的乌苏市、沙湾县、和丰县,博州的精河县、博乐市,吐鲁番地区的托克逊县,哈密地区的哈密市等10个县(市)。北疆中长绒棉优先建设乌苏市和精河县,有机棉基地重点建设和丰县。

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加快新品种改良推广,以提高品质为重点,加强田间生产管理,调整品种、降低成本、主攻单产、增加产量,进一步扩大我区油品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依靠龙头企业推动油料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争创品牌,积极发展绿色保健产品。以发展油菜、胡麻、油葵、红花、籽用瓜以及花生等为主,重点发展伊宁县、霍城县、特克斯县、昭苏县、新源县、奇台县、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塔城市、额敏县、托里县、博乐市、温泉县、阿勒泰市,哈巴河县、布尔津县、福海县、青河县等18个县(市)基地建设。到2015年,油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总产15万吨;油葵稳定在200万亩,总产42万吨;胡麻发展到50万亩,总产5.5万吨;红花30万亩,产量0.36万吨。

针对新疆不同生态类型和育种需求,进行甜菜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创新选育甜菜育种新材料,以提高含糖量为前提,加大甜菜抗病、高糖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重点发展伊犁州、昌吉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州、巴州、阿克苏地区等地的伊宁市、伊宁县、霍城县、察布查尔县、新源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乌苏市、塔城市、额敏县、沙湾县、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县、博乐市、温泉县、和静县、焉耆县、博湖县、乌什县、拜城县、阿勒泰市、福海县、布尔津县等27个县(市)的甜菜主产区。

按照上规模、抓管理、增效益的要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到2015年,南疆地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5万亩,以发展深冬生产型日光温室和春秋生产型拱棚为主,兼顾发展春秋生产型日光温室;东疆地区30万亩,深冬生产型、春秋生产型日光温室和拱棚兼顾发展;北疆地区55万亩,在平原地区以大力发展拱棚和春秋生产型日光温室为主,在山区逆温带积极发展深冬生产型日光温室。立足区内市场,主攻周边国家市场,在乌鲁木齐、昌吉、吐鲁番、哈密、巴州、和田等地建设保障区内产品供应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在伊犁河谷、塔城盆地、喀什、阿克苏、阿勒泰、克州等地规模化建设面向中亚及周边国家市场的反季节出口蔬菜基地,在吐鲁番、哈密等地建设面向内地市场的反季节哈密瓜、葡萄等生产基地。


(一)甜瓜。积极培育商品性状优的新品种,加快主栽品种的更新速度,大力发展绿色、精品甜瓜生产,合理布局,在吐鲁番地区建设优质以早熟和设施为主的四季供应优质哈密瓜基地,在哈密地区、昌吉州、巴州建设中熟甜瓜基地,在哈密地区、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建设晚熟甜瓜基地,形成早、中、晚熟相配套的生产供应格局,延长甜瓜的上市供应期,到2015年面积达到120万亩,优质甜瓜产量240万吨,优质商品率达到80%,逐步实现新疆甜瓜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及经营产业化。

(二)加工辣椒。以市场为导向,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扩大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加快标准化生产步伐。重点发展巴州、塔城、昌吉州、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的有关县市(场)。到2015年全区加工辣椒种植面积120万亩,总产鲜椒240万吨以上,加工率达到60%以上。

(三)加工番茄。继续巩固新疆加工番茄生产和加工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龙头地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实现原料供应期达到90天以上。重点发展北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南疆焉耆盆地两大优势区域。准噶尔盆地南缘区包括昌吉州的昌吉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以及塔城地区的乌苏市、沙湾县等地。焉耆盆地种植区包括巴州的博湖县、焉耆县、和静县等地。积极推进拜城县、乌什县等新产区发展。到2015年,全区加工番茄面积达到l50万亩,年生产加工番茄原料750万吨,加工番茄制品125万吨,力争年度销售率达到95%。

(四)籽用瓜。积极引进、开发优良品种,做好先进技术培训、推广,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产品品质和单产。重点发展塔城地区的额敏县、塔城市,昌吉州的奇台县和阿勒泰地区的哈巴河县、福海县等地。到2015年,全区籽用瓜种植面积达到280万亩,籽用瓜籽产量22万吨。

(五)亚麻。重点加强以伊犁、昌吉、塔城等产区为主的亚麻生产基地建设,到2015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

(六)香料作物。引进和选育优良品种,加快基地建设,推广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深度开发利用,提高终端加工产品竞争力。重点发展焉耆盆地、伊犁河谷、吐鲁番地区、喀什地区和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部分县市薰衣草、玫瑰花、薄荷、安息小茴香(孜然)等香料作物生产基地。到2015年全疆安息茴香(孜然)种植面积达到140万亩,总产10万吨,其他芳香植物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生产各类芳香植物精油200吨,芳香植物抗氧化剂100吨,建成亚洲最大的草本芳香植物种植、生产、加工基地。


充分发挥新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为中心目标市场,不断扩大农业对外交流合作领域,以伊犁、塔城、阿勒泰、喀什、巴州、吐鲁番为发展重点,加快设施蔬菜和花卉等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物流通道建设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外向型农业发展新模式,将新疆建成面向中亚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和集散中心。

 

  基地建设、重大工程和支撑体系

 

围绕十二五自治区农业发展重点,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各项政策,以强化农业支撑保障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突出组织实施好五大基地十大工程九大体系等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

五大基地”

主要开展标准粮田建设、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地力提升、高产创建等五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是在粮食主产县(市、场)实施标准化粮田建设,重点进行田间排灌设施、道路、防护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及节水灌溉、中低产田改造等;二是通过粮食种子工程建设力争使我区小麦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公斤以上,玉米亲本保存繁殖满足100万亩以上制种能力,使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重点进行良繁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省级原种场建设、地(市)级原种生产基地建设以及县级三圃田建设等;三是进行地、县、乡三级区域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与控制和数字化预警、绿色防控示范基地、专业化防治组织和阻截带的建设,以降低病虫害损失率;四是健全和完善我区土壤肥料检测体系、建设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基地和综合示范区、配肥站、农化信息采集点等,每年完成地力培肥面积200万亩。五是每年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工程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同时,抓住国家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规划的机遇,对伊犁河谷流域和北疆宜农荒地实施水土开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新增粮食耕地325万亩,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主要以38个棉花主产县市和部分地方国有农场为重点,进行标准化棉田工程、优质良种工程、棉花高产创建工程、棉花无公害植保工程、棉花机械化工程五大工程建设。一是通过配套田间渠系和电力设施、改良土壤、防护林和田间机械作业道建设等措施,建设高产稳产棉田;二是建设棉花原(良)繁育基地,重点加强田间基础设施、种子加工、检验、储藏设施;三是通过使用棉花高产抗病品种,推广高密度模式化栽培技术,精准施肥,科学水肥调控和化控管理等措施,建设单产皮棉150公斤以上的高产创建面积500万亩;是进一步强化棉花病虫害统防统治,大力推广无害化生物防治技术;五是实施棉花机械化采摘工程建设,新增棉花采摘机1250台(每台一个采季采收4000亩),增加轧花厂清花设备。

在全区建设油料良种繁育基地9万亩,油料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100万亩。

在全区甜菜生产主产县建设甜菜良种繁育基地面积2-3万亩,双高甜菜生产示范基地60万亩。加强与科研院校和制糖企业合作,完善品种改良、关键技术开发和推广服务体系。

根据市场需求,采取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带动、无公害和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农超对接等多种方式,推进甜瓜、加工辣椒、加工番茄、籽用瓜、亚麻、香料作物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健康发展。


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0万亩,其中新建深冬生产型日光温室20万座,面积40万亩;在设施农业主产县(市、场)建设集中育苗配送中心60个。围绕设施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改进设施农业机械,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基地预冷保鲜设施建设。

在粮棉主产县(市、场)共建设标准化农田2500万亩,其中标准化粮田1500万亩、高产稳产标准棉田700万亩;积极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为主的耕地质量建设,完成中产田改造面积212万亩,开展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340万亩。

围绕棉花、粮食和特色作物节本增效,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00万亩。

每年扶持培育2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15年,50%以上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或服务,60%以上的成员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直供超市或合作社连锁店销售;培育10个国内知名合作社产品品牌,20个自治区知名合作社产品品牌。每年培训1000名合作社负责人、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1000名合作社财务人员,1000名县乡合作社辅导员,10万名合作社成员。

一村一品工程。紧紧围绕特色种植业、特色林果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服务业、特色加工业五大产业,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推进行动,新建一村一品示范专业乡镇50个,专业重点村150个,专业示范村600个。所生产的农产品全部实现无公害生产,其中30%以上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以上通过绿色食品认证,部分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2015年,建设示范性大田出口示范基地10万亩;建立保护地栽培基地2万亩,建设1万个高标准温室大棚。建成后每年生产大田蔬菜20万吨;生产反季节蔬菜2.5万吨。年出口贸易额达到1亿美元;对外出口花卉达到100万枝,实现出口收入100万美元。同时进行商品注册和基地备案。每年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1000人次。

积极争取国家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规划的支持。加速实施自治区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监理,农机试验鉴定、质量安全检测及投诉,农机化培训,农机市场监督管理,农机化信息网络和农机标准化等七大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农村农业机械运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区乡镇农机管理(推广)服务站办公、机械场(库、棚)建设300万平方米(约4000平方米/个乡站);在偏远乡镇建设农机加油站500,建设100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托农机合作社建设200个乡镇农机维修点及农机配件供应点。

一是开展乡村清洁工程,建设400个清洁工程示范村(队);二是开展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工程,针对现已濒危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建立原生境保护点10-15个。三是开展农田地膜回收机械改进和研究,加大农田地膜回收利用力度,全区建设区域性地膜回收站200个。四是建立1个自治区级农业生物资源监测中心和50个县级农业生物资源监测站。

一是发展户用型沼气工程。结合养殖小区、集中养殖村以及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新建农村户用型沼气25万座,综合利用多效能肥建设模式,生产高效优质农产品。二是发展集中型沼气供气工程。结合中心村、村庄社区等,新建大中小型沼气供气工程3500处,集中供气能力达到25万户,发展产业沼气,实现传统循环农业向现代循环农业体系有效转化。三是发展沼气服务体系工程。新建乡村沼气服务站4944个,对沼气供气工程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无缝衔接。

(十)农户民生改善工程。是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的原则,对全区地方农场53780户危旧房进行改造,新建或改造农场住宅区道路11846公里,解决农场14.4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围绕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贫困县特别是17个边境扶贫试点县的支持力度。

九大体系”

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省、地、县(县级场)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善办公、实验、培训和设备配置等方面条件的同时,按照综合建设、理顺关系、县管乡用、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重点加强837个乡镇(场)农技站和有条件的村(队)级服务站点建设,建设和完善工作基础设施和试验示范条件;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沃土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建立健全自治区、地州、县市三级土肥水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土肥水区域技术创新中心3个、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14个,完善86个县市土壤化验室建设,进一步强化农业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强化农业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目前已建成1个省级分中心和7个国家监测网点县的基础上,新建14个地州级农业遥感区域监测站和50个地面样方监测网点县,及时开展农业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农作物面积、产量、墒情、长势及农业生态评价,农业环境与农业灾害监测分析等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科学决策和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重点加强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和种子执法体系建设。在粮棉油主产县市(场)建设原(良)种生产(扩繁)基地65350万亩(其中小麦良种繁育基地30万亩,棉花原种生产基地10万亩,棉花商品种子基地100万亩)、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25个;强化应急救灾信息指挥调度系统,建设救灾应急种子生产基地和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6个;新建8个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分中心,并加强63个粮棉主产县(市、场)种子质量标准化检验室建设。完善提升区、地、县三级种子监管队伍建设,配备罚没产品暂存库,执法专用车和取证、通讯设备等。在海南三亚建设新疆南繁基地优质棉育种中心,进一步完善南繁基地育种工作能力。

重点建设13个地州(市)和46个县市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立以粮食和经济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为主的专业化统防统治创建县(市、场)50个,在边境县(市)乡镇(场、集市)设立61个重大植物疫情有害生物监测站点,在疫情发生区建立26个防控示范区和11个疫情扑灭中心;在315国道若羌县境内和三北捷道伊吾县境内建立2个省际植物检疫检查站。

以上海为中心,建立华东地区新疆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重点覆盖长江三角经济区;以广东为中心,建立华南新疆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重点覆盖珠江三角经济区;以北京为中心,建立华北地区新疆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重点覆盖京津唐经济区;以沈阳为中心,建立东北地区新疆农产品销售网络,重点覆盖辽、吉、黑地区;已成都为中心,建立西南新疆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重点覆盖云、贵、川地区。加强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农产品保鲜、贮藏、信息发布、监测预警和货物流通吞吐能力。

完成14个地州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分中心,70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500个乡(镇、场)检测点和26个农业农村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建设,形成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网络。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的制定步伐,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

结合金农工程的实施,建设1个自治区级农业信息数据中心,建立和完善全区14个地州、86个县市、所有乡镇(场)和部分村的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继续实施三电合一项目,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部门政务信息化水平。在霍尔果斯、巴克图、红其拉甫、阿拉山口重点边境口岸完成4个外向型边民互市农贸市场建设,带动边境口岸县市和优势区域外向型农业发展。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外销平台和市场开拓体系。

建立健全1个自治区级、14个地市级和86个县市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完善执法机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完成执法人员轮训,提高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在自治区、所有地州、县市和乡镇(场)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节仲裁机构,改善办公设施和装备条件,提高依法调节仲裁能力,维护广大农民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农机执法体系。

建立健全2个自治区级、14个地州级、86个县级、1000个乡村(场队)级培训基地,满足全区农牧民培训需求,逐步形成覆盖全疆、连接城乡、功能完善的五级培训基地网络体系。以自治区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为依托,以呼图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典型,以先进技术、机制、体制的示范为目标,建立若干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或科技示范园区),形成千万农民可看、可学、可用的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基地,提升广大农民素质和农业科技含量。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分期分批建立棉花、小麦、玉米、甜菜、加工番茄、葡萄、辣椒7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针对每一个农产品,设置7个自治区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7个首席科学家岗位,并根据每一个农产品的区域生态特征、市场特色等因素,在主产区设立若干综合试验站,逐步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服务产业各环节、相互紧密衔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六章  保障措施

 

面对自治区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党政要积极面对今后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新疆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强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责任意识,转变观念,调整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挑战,以更加直接、更加明确、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对农业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在谋划思路、制定规划、组织推动上做到强化农业工作,不断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农业农村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牢牢把握三农工作新要求,牢固树立市场农业、效益农业的思想,顺应新变化,明确方向,理清思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找准着力点,选好突破口,着力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和预警,着力加强外销平台建设,着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着力发展劳务经济和非农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加快建立和完善多渠道投资农业机制,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长。各级财政要认真落实中央对三农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要求,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逐年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切实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进一步深化农业投资体制改革,采取贴息、补助、税收等措施,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改善农村融资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把支农效果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不断增强支农服务能力。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降低贷款风险;大力培育农村小额贷款组织,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提高贷款标准,延长贷款时间,简化担保程序,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要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要认真落实各项支农补贴政策,确保农民生产积极性。


紧紧围绕中央和自治区对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着力加强农业政策调查和研究,大力实施依法治农战略,营造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全面建立机构设置合理、运作高效便捷、行为规范公正、队伍精干廉洁的区、地、县三级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维护农资市场经济秩序和农民权益。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大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结合国家农业法律法规的出台情况,进一步强化农业地方立法工作,不断完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农业执法监督,确保国家和自治区各项农业法规和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切实推进依法兴农、依法护农、依法行政,为新疆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政策法制保障。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做好二轮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工作,妥善解决遗留问题。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从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方面明确农村土地权属,使农民享有更加充分而又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寻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和指导,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确保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项目、信贷、税收、用地、用电等优惠政策的落实。构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行为,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创新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加强集体经济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形式,夯实集体组织的服务功能,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征地制度以及农村金融、保险改革。深化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和地方国有农场体制改革。


重点加强各级农业干部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以加强能力建设为主线,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生产经营水平高的现代农业干部人才,用现代农业理论武装头脑,用现代市场经营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不断提高指导农业发展、加快市场开拓、带领农民增收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政策落实、技术服务、农业执法、农产品质量监管职责履行到位。转变工作作风,强化责任意识,下大力气解决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对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增强科学判断形势、把握发展规律、解决突出问题、应对突发事件、推动执行落实的五种能力。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牢固树立一盘棋大农业的思想,加强大农业系统内部联系配合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联系合作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推动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对口援疆工作会议精神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全国农业对口援疆为契机,创新思路、更新观念、完善机制,努力形成机制健全、目标明确、上下联动、措施有力、效果显著的全方位农业受援工作局面。通过积极争取、加强衔接、强化措施,加强对受援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力求在重大项目和政策建议方面提前谋划、提前介入,抓好受援项目、政策的争取和跑办落实,力推自治区农业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自治区农业(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我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实现自治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规划。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谱写自治区农业发展的新篇章,为实现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附表           新疆农业(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2005

2010

2015

十一五年均增长(%

十二五年均增长(%

一、全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亿元

504.6

1314.8

1750

21

6

二、主要农产品面积

    

万亩

2206.2

3042.91

3000

6.7

-1.7

    

万亩

1743.8

2190.90

2000

4.7

-1.8

    

万亩

277.2

410.06

450

8.2

1.9

    

万亩

104.9

112.91

160

1.5

7.2

    

万亩

267.8

455.39


11.2


西  

万亩

105.9

165.96


9.4


三、主要农产品产量

    

万吨

876

1170.7

1350

5.9

2.9

    

万吨

195.7

247.9

260

4.8

0.9

    

万吨

39.02

66.62

75

11.3

2.4

    

万吨

422.72

486.97

640

2.9

5.6

    

万吨

882.87

1233.8


10.7


工业番茄

万吨

330

336.5

750

1

17.3

四、设施农业发展

设施农业总面积

万亩

40.9

108.9

150

21.6

6.6

设施农产品总产量

万吨

119

241

500

15

15.7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检测合格率

%



≥95



三品认证数量

500

1067

2385

16.3

17.4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产业化经营组织

6084

7642

15000

4.7

14.4

农民专业合作社

1305

3674

8000

23

16.8

产业化带动农户比重

%

25

65

80

21

4.2

七、人民生活

农民人均纯收入

2482

4600

≥7000

12.7

≥11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