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市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塔城”系“塔尔巴哈台城”的简称,因塔尔巴哈台山而得名。“塔尔巴哈台”系蒙古语,意为“旱獭出没的地方”,因此地产旱獭,故名。“塔城”民族语文名称,则源于塔城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楚呼楚这个地名,“楚呼楚”,蒙语,木碗之意,维吾尔语译称为“缺切克”,哈萨克语转音为“乔协克”。
丝路与塔城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西方传播的重要渠道,是沟通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古老的塔城,曾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通道之一。
塔城是新疆西部重镇,是举世闻名的百年商埠。从蒙新高原至中亚细亚古代居住的主要是游牧民族,如匈奴、月氏、乌孙、鲜卑等,各游牧部族与汉族人民之间早就有互通有无、友好交往、和睦相处的历史。各草原少数民族间通过贸易,从汉族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处换得粮食、丝绸、布匹;汉族人也从少数民族那里换得牲畜、皮毛等产品。少数民族和汉族间长期的友好往来,共同发展了生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丝路史话》对当时途径塔城的丝绸之路是这样记载的:“阿勒太道:从鄂尔浑河、色楞河上游,过杭爱山,经科布多盆地,穿过阿勒太山,沿乌伦比河,向西至塔城直趋塔拉斯河中地区。”可见这条丝绸之路从古就有,到了元代就更加通行无阻。
在近代,由于俄国建成吐西铁路,阿亚古斯为枢纽站,距塔城近且平坦,东西方商货经塔城畅流。塔城成为中国北方联结中亚、西亚的重要商道中转地。
草原丝绸之路途经塔城,塔城作为北道一个重要的商埠,美丽的丝绸赢得了中亚、西亚和欧洲人的喜欢,畅通的草原丝绸之路给塔城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虽然塔城仅仅是丝绸之路的支线,但在塔城对外交往史上确实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楚乎楚
历史上,塔城曾被称之为“楚乎楚”。传说一位云游四方的蒙古活佛途经今日塔城的楚呼楚泉边,用随身带的木碗取水解渴后,小睡泉边。醒来走时却忘了木碗。后来人遂把此泉(现遗址在市委大院)称为楚乎楚(蒙语:木碗之意)。之后,此名渐扩展至塔尔巴哈台山及其流下的河水。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塔城最早的确名叫“楚乎楚”。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参赞大臣阿桂奏请朝廷,要把雅尔(今哈萨克斯坦国乌尔扎尔)肇丰城的驻防机构和军士向东搬迁,执行勘测建城任务的官兵发现塔尔巴哈台山南前山坡这片地方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洪水危害和风害都很小,人畜生存条件良好,于是就把“楚乎楚”泉作为建城标识,因此泉形似碗口,称“木碗泉”,蒙语为楚乎楚,因此,建城上奏朝廷的呈文中就用楚乎楚这一名称。
关于塔城为什么叫“楚乎楚”,还有另外几种说法,最典型的是说“楚乎楚”虽然指泉,但不是狭义的指现今塔城市委大院里的这眼泉。塔城市西北高,南部较低,地形很象一个木碗。据《新疆大记补编》17页记载:“楚乎楚水楚乎楚山,在塔城。塔尔巴哈台东南百里,百里其水曰楚乎楚,出山西南流经喀拉喀台东,又西南经五、六工西,又西南经县治西经头工南......与三工西北合楚乎楚,又南一余里左诸为南湖,又西南入额敏河。”从以上记载分析,楚乎楚可能就是现在的喀浪古尔河。同时,从塔城市的地形来看,楚乎楚或许不仅仅只限于一泉一水,而是对塔城市的统称。
“楚乎楚”城建成后,乾隆皇帝亲赐名为“绥靖城”。从雅尔(肇丰城)到楚乎楚(绥靖城)之间相距200多里,在这个范围内,楚乎楚(今塔城市)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水草茂盛,土地肥沃,树木成片,山岳围屏,气候较好,生态环境协调。北山南坡沿东西走向有一条地质活断层,地下水流出表面,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泉眼,由北向南汇入额敏河。草木丛生,禽兽栖息。由于塔城这一带是良好的春秋牧场,又是南北冬夏牧场转场必经的天然牧道,因此很早就有牧民游牧;同时,这里又是农业生产的好地方,交通条件较便利,这就是当时在“楚乎楚”建城的由来。
城建成后,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官员和下层办事衙署及驻军都居城内。城之四周便生发出商铺店肆、五行八作的民居。乾隆皇帝赐名“塔尔巴哈台绥靖城”,绥靖意为安抚,使地方保持平静。因城的名字较长,官方文书用全称,民间则取首尾二字,简约为塔城,日久天长,官方也随民众,公文也用塔城了。塔城实为蒙语和汉语合成的一个名称,显示了新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
巴克图口岸
巴克图口岸有200多年的通商历史,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塔城边民与俄罗斯边民之间的商贸活动已经开始,乾隆三十年(1765年),继伊犁之后,塔尔巴哈台就被清政府增辟为新的官方贸易点。来自祖国内地各种织工精美、质地优良的绸缎和茶叶在这里成为主要的商品与哈萨克的马、牛、羊等进行交换,塔尔巴哈台成为全疆第二大贸易中心。个别年份这里的交易量还超过第一大贸易中心的伊犁。当年从内地运至新疆的丝绸总共是7700匹,其中运到塔尔巴哈台的是1500匹。在塔尔巴哈台交易最多的一年(1767年)是5000匹丝绸织品。这里设立的楚乎楚牧场就有交易得来的马4000余匹。开展贸易没有几年,塔尔巴哈台的丝绸贸易就呈剧增态势,这是由于哈萨克商队选择就近贸易的结果。以后清政府采取提高丝绸价格的办法,把这里的一部分商队分流到了伊犁,但在乾隆后期仍有一些年份塔尔巴哈台的丝绸贸易额均超过伊犁。乾隆年间,清政府在塔尔巴哈台开展丝绸贸易共31年(1765—1795年),总共交易量约8万匹。
咸丰元年(1851年),清朝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这是塔城巴克图口岸对俄(苏)官方贸易的开端。咸丰二年(1852年),沙俄在塔城设立贸易圈。从此,俄国商品大批进入塔城,同时新疆土、畜产品亦通过口岸输入俄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
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充分体现了营造者的智慧,是中国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2008年,塔城市申报的《俄罗斯民居营造技艺》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撒班节
撒班节完全是从生产实践中产生的节日,这个节日充分反映了塔塔尔族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赞美劳动、赞美生活的纯朴思想。2007年,“撒班节”收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2008年,“撒班节”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祭敖包(达斡尔族沃其贝)
新疆达斡尔族历来有过“沃其贝节”(全称:斡包沃其别,其意祭坛、祭祀)的传统习俗。每年公历6月8日,在达斡尔族居住较集中的地方,都要举办隆重而盛大的“沃其贝节”。2011年5月,塔城市申报的《祭敖包(达斡尔族沃其贝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塔城市俄罗斯族踢踏舞
俄罗斯族踢踏舞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各种节庆、礼仪和公众聚会场合,男女老少踊跃起舞,动作丰富多彩,舞步节奏变化层出不穷。
塔城市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
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品种繁多,造型别致,带馅类的面点分6种,糕点有巴哈力、托尔特等。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录。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