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市达斡尔族的由来
---民族风情篇---
塔城市达斡尔族的由来
如今,在塔城市生活着4900多名达斡尔族同胞。他们主要聚居在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达斡尔族是我国民族之林中人口较少的成员之一。很早以前,他们生息繁衍在黑龙江以北的广阔地带,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渔狩业。
十七世纪四十年代,沙皇俄国侵占我东北大好河山,能征善战的达斡尔族人纷纷拿起武器,顽强抵御外来侵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多次受到清政府的褒奖。十七世纪八十年代,新疆额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头目葛尔丹举兵反清。康熙二十九(公元1690)年,康熙帝亲率大军西征。在这次征战中,布特哈等地区八旗达斡尔、额温克二旗官兵各500人被编入西征队伍,在征战中表现骁勇,屡立战功。平息叛乱后,清朝在伊犁地区分驻将军、参赞大臣和领队大臣,巩固了天山北路地区的统治。当时,驻防制度中实行的是轮换驻防制,即兵士每两到三年轮换一次。这种制度带来的弊端是每两到三年,兵士就免不了要长途跋涉。鉴于此,清乾隆二十八(公元1763)年,清政府决定,新选派来新疆的达斡尔族、额温克族二旗官兵须携带家眷,将永戍新疆伊犁地区——这就是现在居住在塔城的达斡尔族人的祖先。同年秋天,嫩江流域的达斡尔、额温克二族各500余名官兵携带家口,举家迁往新疆伊犁。他们分成两路,跋山涉水,历尽艰难,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驻扎在了新疆伊犁霍尔果斯河一带,守卫卡伦(哨所),一边巡逻边境,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之后不久,伊犁将军从这些官兵中抽调了130名官兵,以三年一期为轮换驻防的形式派往塔城。
光绪十五(公元1889)年,为巩固边防,伊犁将军遵旨在塔城建造绥靖城,已经留居在当地的300余户达斡尔族人民与100余名伊犁地区派来的达斡尔族、锡伯族能工巧匠共同参加了筑城劳动。1891年新城建成,达斡尔族官兵被被清政府编为正白、正黄、镶白、镶黄、正蓝、镶红六旗,仍然从事边境巡逻、开荒种地、供应军粮的艰巨任务。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旧的八旗制度被废除。绥靖城里居住的达斡尔族人陆续从新城里搬出,移居塔城市所属的郊外,每户按人口分得土地专门从事农业生产。最早搬到现在的阿西尔乡时,当地名叫瓜儿本社尔——意即三眼泉,当时最早搬来居住的有三位老人,他们利用三眼泉浇灌土地,其中一位老人居住在泉水的下游,他发现自己经常缺水,骑马往上游查看,发现是上游的孩子经常堵水,因此便训导这些顽皮的孩子们“它不阿西尔”(达斡尔语,意即不要调皮)。顽皮的孩子们虽然很尊敬这位老爷爷,但还是给老人起了一个绰号叫“阿西尔爷爷”。从此,人们中间就把“阿西尔”这个词传开了,以至于成了当地的地名,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达斡尔族人刚搬到阿西尔时,阿西尔还荒无人烟。勤劳的达斡尔族人民利用喀浪古尔河、阿不都拉河浇灌生地,开荒种粮,同时还挖凿了不少河渠用于灌溉,使农作物产量越来越高。新中国成立后,塔城市(当时为塔城县)设“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如今,阿西尔乡已经是塔城市最具民族特色的乡之一。阿西尔乡人不分男女,个个能歌善舞,人人豪放热情。随便走进一家,主人都会把最好的菜肴拿出来招待客人。同时,阿西尔乡文化体育活动也精彩纷呈,每逢农闲时分,在阿西尔乡达斡尔族风情园里,经常是歌声不断,舞姿翩跹,阿西尔乡因此被称之为“歌舞之乡”。
达斡尔族人历史上信仰萨满教。新中国成立后,年长者仍信仰萨满教,中青年人则不信教。达斡尔族与汉族或其他民族也可以结婚,很多人都通晓汉、哈萨克、维吾尔等多种民族语言。
1989年,塔城市的达斡尔族人为纪念先辈们戍边的丰功伟绩,在阿西尔乡集资修建了“阿西尔达斡尔民族戍边纪念碑”。纪念碑高9.6米,宽1.8米,底座宽4.9米,以钢筋为支架,水泥灌制而成。碑前刻有“达斡尔族戍边纪念碑”的字样,碑后刻有新疆达斡尔族简况,用汉文撰刻。纪念碑于1989年5月中旬动工,6月24日竣工。走进阿西尔乡,高高耸立的阿西尔达斡尔民族戍边纪念碑似乎仍能把人带回到那个久远的年代。当年创造出戍边辉煌的达斡尔族人民而今更加意气风发,为塔城市美好的明天增光添彩。
附:
达斡尔戍边纪念碑碑文
(1763——1989)新疆达斡尔族人系十八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强化西北国防奉命来疆,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从黑龙江起程,历经一年多,抵伊犁,后驻霍尔国斯一带。番号“索伦营”,由达斡尔、鄂温克族组编,官兵1018人,其各一半,合家眷共四千余人。营内设八旗,右翼四旗为达斡尔族人。
公元1872年“索伦营”换防驻塔尔巴哈台,重编八旗,改号“新满营”,修筑绥靖城。
民国废除八旗,原“新满营”六旗达斡尔族。二旗鄂温克、锡伯族人俱解甲归田至今。为纪念前人的功绩,集资特建此碑。
已巳年五月二十二日瓜尔本设尔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