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油画塔城>民族风情>详细内容

塔城哈萨克族人的迁徙

发布时间:2011-07-29 12:38:55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民族风情篇---

塔城哈萨克族人的迁徙

哈萨克族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老民族。关于她的来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遥远的古代,巍峨的天山雪峰下,茂密的森林郁郁葱葱,宁静的湖泊碧波荡漾,湖畔芳草萋萋。皎洁的天鹅展翅飞到人间,化作一个美丽的姑娘,像天上的满月明丽妩媚。人间有一个英俊的战士,像初春的太阳,火热而又英俊,他能骑善射,扬鞭跃马疾驰如飞,挽弓射箭能射落白云深处的大雁;他的歌声如清泉,拨动了姑娘的心弦,他们蒂结良缘,婚后生下一个男孩。为了纪念他们奇异的结合,取名为“哈萨克”,意即“白天鹅”。后来,哈萨克有了三个儿子:长子别克阿尔斯,次子阿克阿尔斯,三子江阿尔斯。这三个儿子的后裔分别成了哈萨克族的大、中、小玉兹。由于三个玉兹都是哈萨克的后代,故大中小玉兹的人们便以“哈萨克”作为自己的名称。

据有关史料记载:哈萨克族的祖先是《史记》、《汉书》中记载的塞人、乌孙、奄蔡、康居等部族,祖先原本居住在中国。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乌孙、克烈、乃蛮等部被迫向西迁徙,后来才处于钦察汗国的统治下,继而受辖于白帐汗国。15世纪,白帐汗国发生内讧,分裂为诺朵汗国和乌兹别克汗国。1456年,贾尼别克和克烈汗率领哈萨克人在楚河至塔拉斯流域一带建立了哈萨克汗国。哈萨克汗国的建立对近代哈萨克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1468年,乌孜别克汗国解体,它的领地和人民臣服于哈萨克汗国。继而诺朵汗国瓦解,其境内的哈萨克人纷纷迁入哈萨克汗国。

15世纪50-70年代初,哈萨克汗国拥有钦察草原和中亚的讹答突厥斯坦、乌尔根奇等地。1500年,哈萨克汗国占领了河中地区。到16世纪20年代,哈萨克汗国的领地,南面包括锡尔河流域,东南部包括七河地区,东北部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西部包括玉雅克汗流域等地。至此,“哈萨克”民族共同体形成。

哈萨克汗国在哈斯木汗统治时期(公元1511年至1523)空前繁荣,政治、经济、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要杨吉尔汗执政时期,哈萨克汗国东部的蒙古准噶尔部强盛起来,准噶尔贵族常攻打哈萨克汗国。受其侵扰,哈萨克汗国日趋衰落,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三大部分,即三个玉兹,每个“玉兹”包含若干部落。 

玉兹称右部,主要分布在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以及伊犁河到锡尔河的广阔地区;中玉兹称左部,主要分布在大玉兹以北,夏牧场在锡尔河中游及卡腊山脉一带,冬牧场在托博尔河、伊斯姆河、努腊河、萨雷诸河流域;小玉兹称西部,领地在现在的西哈萨克斯坦。

1723年,在准噶尔部的大举进攻下,大中玉兹臣服于准噶尔,小玉兹则西逃远走。1757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哈萨克大、中、小玉兹相继归附清朝,准噶尔叛乱被平定后,天山以北空闲的草场颇多,游牧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哈萨克族就逐渐向东迁徙,前往伊犁、塔尔巴哈台一带寻找草场。 

为此,1766年,乾隆皇帝谕令伊犁将军阿桂:“伊犁等处土地辽阔,人烟愈多愈善”,如果哈萨克族没有放牧的地方,前来寻找草场,就该“即行收留”。从坚持驱逐到允许越界游牧缴税的实行后,哈萨克人云集而来。中玉兹的哈萨克人大都迁居伊犁和塔尔巴哈台,大玉兹的哈萨克人大都迁居阿勒泰和巴里坤草原。 

据史料记载,当时塔尔巴哈台地区有右部(玉兹)哈萨克阿布勒比斯第6子库岱的部落,其夏牧场在布昆河之西,冬牧场在俄河之东(河发源于萨里山,即萨乌尔山),以后他们逐步迁到阿勒泰地区。又有哈萨克西部(玉兹)台吉萨尼雅斯第4子罕巴尔的部落,其夏牧场在哈尔巴哈河之西,冬牧场在果莫孙河西岸(果莫孙河在俄河西南百里),这批哈萨克人是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以前迁到这个地区的。

勒布什河东北之爱唐苏河附近,是哈萨克大玉兹部落的牧地、中玉兹的(分为色密斯乃与斯班乃曼)分布于塔尔巴哈台。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中俄按《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划界,条约规定哈萨克族“人随地归”,即“地面分在何国,其人丁随地归何国管辖”。

光绪四年 (1878),据布伦托海办事大臣李云麟查,塔城所属哈萨克有三个部落:其一是阿吉公所部哈萨克;其二是黑宰部哈萨克;其三是拜吉格特哈萨克。光绪十年(公元1884),塔尔巴哈台哈萨克有克烈、曼毕特、赛布拉特、吐尔图吾力(即图尔图里)4部。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清政府收回巴尔鲁克山时,收回曼毕特部4个苏木,牧于塔城西南。1912年,塔城哈萨克又增加了乌瓦克部落,有克烈、曼毕特、赛布拉特、乌瓦克、吐尔图吾力5大部落。共有哈萨克3862户。

民国5(公元1916),俄国革命爆发,俄国政府在阿拉湖一带向哈萨克牧民征兵,哈萨克族不从,俄官捕杀哈萨克头目数人,引起哈萨克人民反抗。俄国政府派兵镇压,4000多人被屠杀,大批哈萨克人汹涌般地逃入塔城、阿勒泰、伊犁等地,其中迁入塔城境内的哈萨克有1万多户,3万多人,有千余穷户没有牲畜,大半无毡房,就用烂毡搭棚避风雪,冻饿死者颇多,所剩老弱男妇,均有束手待毙之势。后5000多户回到俄国,其余散居各地,只有少数穷苦牧民留在塔城。 

民国6年~27 (公元1917年~1938),由于俄国国内局势的发展变化,又不断有哈萨克人迁到塔城。在哈萨克人不断迁入塔城地区的同时,因塔城无夏草场,又有些哈萨克人迁往别处放牧。

哈萨克族以其顽强的反抗和斗争,历经千辛万苦,求得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并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解放,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