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匠心传承成为致富“金”手艺
丝路视听网讯(通讯员王全明 阿斯哈提·海拉提):近日,新疆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库尔托别村村民刘拾三的传统马套具制作工作室接到了不少订单电话,这让刘拾三分外开心,他拿出早已准备的牛皮、秃尔条、刻刀,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刘拾三正在裁剪牛皮(王全明摄)
刘拾三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达斡尔族老人。他是家族第三代手工马套具制作人,也是塔城地区唯一一位传统马套具制作手工艺传承人,从事传统手工马鞭、马鞍、套具制作已有四十多年。多年来,他的勤劳与执着得到了村里及周边群众的认可。大家夸赞老人制作的马具不但结实牢固,而且美观实用。
刘拾三在对牛皮表面进行平整工序(王全明摄)
刘拾三一直记得最初学艺时,父亲说过的一句话:“马具是每一个爱马人的脸面,不但要实用,更要美观。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副马具,更重要的是传承马背上的文化。”从熟牛皮开始,面粉、麸皮、咸盐等均匀撒在牛皮上后,放到密不透风的大缸里,每天要去翻动牛皮保障发酵均匀。经过18天发酵后,再经过冲洗,晾晒、刮脂等工序后,才能得到一张软硬适中的牛皮。
做好的马鞭(王全明摄)
刘拾三说:“已经记不清练习熟牛皮浪费了多少张皮子了,看似很简单的步骤,却是在考验一个匠人的经验。我会根据每一头牛的皮毛,判断放面粉、麸皮、咸盐的克数和放置天数,这不仅需要耐心,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手艺的热爱。”
制作马鞍从选材、做工到样式,都要根据马匹的大小、骑手的习惯等特点而量身设计。在制作马鞍时,刘拾三不用模具和机器,鞍子的角度、宽度、弧度全凭眼力和经验。
刘拾三站在他的小院门口(王全明摄)
2019年,刘拾三在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库尔托别村“两委”和工作队支持下,把家中的一间屋子腾出来,做了展柜,把他制作的马鞍、马鞭等50余件藏品展示出来,吸引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现如今,刘拾三制作的马鞍每套价格2500—3000元钱,每一个马鞭的价格在200元,每年收入5万余元。
阿西尔乡克浅村村民平林因自家与库尔托别村临近,有事没事就往刘拾三家跑,看看马具,聊聊家常。一来二去,平林提出自己也想学习制作马具的想法,没想到刘拾三当即就同意了。“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刘拾三说。就这样,平林成为了刘拾三的大徒弟,也是刘拾三的得意门生。因为平林学手艺快,制作的马具既牢固结实又美观实用,一年能卖个十几二十套。
刘拾三在整理自己收藏的老物件(王全明摄)
刘拾三说:“我现在有6个徒弟,都是手把手教出来的。现在他们的技术都比我好,做的东西也漂亮。我希望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有接班人,他们学会了还可以教别的徒弟,这样我的手艺就不会失传。”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